其实,并非江浙沪一带才有荷叶粉蒸肉,山东、四川、安徽、湖南、云南、广西等地的菜系也都善作此菜。
各地做法大致相同,却又在细节上别具特色,比如广西的饭馆制作粉蒸肉时往往会加入一勺桂林腐乳,川菜的大厨们则少不了用郫县豆瓣酱来调味。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在家延师授读。高诵芬一生见证了一幕幕人世沧桑,但她自身的遭遇却始终波澜不惊,从一个大家闺秀到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相夫教子,淡泊宁静。
高诵芬晚年定居澳洲,却于八旬高龄,与其子合著出版30余万字的《山居杂忆》,记录下百年江南的民俗风物、人情世态,一时间备受瞩目。
在这部回忆录里,著者也详细介绍了当年香满杭城的荷叶粉蒸肉:夏天,杭州的饭店里还有荷叶粉蒸肉出售。
在我年轻时,荷叶粉蒸肉只卖一毛钱一包。
荷叶粉蒸肉也可自制:先把炒香的粳米磨成粗粒粉,拌在已用上等酱油、绍酒浸过三四个小时之大块猪肉上,再在每块猪肉上略加白糖,然后用新鲜荷叶包成方形,放在蒸笼里蒸几小时就成。
荷叶粉蒸肉最宜盛夏时节吃。进入六月之后的江南,荷叶随处可见。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方面,其他季节也有荷叶,而荷叶粉蒸肉用鲜荷叶和干荷叶并无本质差别。
天气炎热,心烦气躁,人们的胃口大受影响,因此夏天吃荷叶粉蒸肉的理由,第一便是其清香怡人、清淡不腻。
苏州人饮食讲究,同一食材,不同季节吃法不同。作家陆文夫说过,有老苏州戏称,一年四季就是要吃好四块肉,春季吃酱汁肉,夏季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的是与酱汁肉很容易混淆的酱方肉。
陆文夫还提到:过去大户人家后院都有荷池,想吃荷叶粉蒸肉很容易,就到自家后院采荷叶。
没有荷池也不要紧,小菜场上来卖鱼和藕的农民,扁担头子上都会挂着一大把新荷叶,就是给人家做荷叶粉蒸肉的,不用花钱,你开口向他讨几片就行,下次照顾他一下生意就好。
民国时期的姑苏文人中,周瘦鹃尤其注重饮食起居的优雅和精致。每年夏天,周瘦鹃都会邀请好友程小青、范烟桥等,隔三岔五在自家的紫兰小筑小聚,而荷叶粉蒸肉也是周府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日上三竿,周瘦鹃照例吩咐家中女仆:娘姨,我们中午要吃荷叶粉蒸肉。
女仆就笑着到后院廊下采荷叶去了。
江南多产莲藕,江北也是荷塘密布,美不胜收。大户人家通常在庭院里摆放荷花缸,借以怡情养性。
高邮汪家就是这样,每年都要种两缸荷花。
下雨后,荷叶上的水珠像水银似的摇晃,儿时的汪曾祺百思不得其解: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随即又想道: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周作人写过不少谈吃的文字,然而张爱玲却嗤之以鼻,认为周作人写来写去都是他故乡绍兴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除了当地出笋,似乎也没什么特色。周作人在《藕与莲花》中谈到莲荷小吃:其一,乡下的切片生吃;其二,北京的配小菱角冰镇;其三,薄片糖醋拌;其四,煮藕粥藕脯……还指出荷叶用于粉蒸肉,花瓣可以窨酒。
这些叙述简洁明了,说到的吃物也确实平平常常、清清淡淡。
品尝过荷叶粉蒸肉的文人墨客,大多都难以抑制将它美美地描绘一番的冲动。夏日湖塘上铺满荷叶,用这叶子包裹腌过之后滚了米粉的肉块,荷叶粉蒸肉柔软黏糯;初夏的微风吹过竹林,在龙井草堂的园子里,浓油赤酱的红烧肉闪闪发光,炒青豆新鲜水灵;在绍兴运河边吃到板车上售卖的桂花糖藕,河边石台上竹篾子里晾晒着一条条小银鱼,太阳高照,小巷里飘散着霉干菜的气味……上述文字出自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的笔下,想必她吃惯了西餐的味蕾,也已被荷叶粉蒸肉这样的东方美味所征服。
邓扶霞看中国江南,似乎并不去关注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她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让人在心生向往的同时,不由得反思,其实这样的场景正离我们远去。在喧嚣的大都市,在忙碌的每一天,淳朴而自然的生活气息如今已很难寻觅,甚至荷叶粉蒸肉这样惹人垂涎的传统美食,也找不到一饱口福的去处了。
偶尔想起,那份念想真的难以释怀。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
作者:成健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