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 太极拳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集锦,练对一句就能功夫上身了

时间:2024-10-3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眼睛的优点是可以挖掘出别人的缺点,眼睛的缺点是看不到自身的不足。

多读读多悟多学老前辈门或别人留下的一些练功心法,也许你的功夫就会大有进步。

•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太极拳是减法,不是练习力量增加,而是练习拙力减小,最后把拙力都去掉,内劲就产生了。

•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

•太极拳松的真实感觉:

1虚灵顶劲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脖子像鸵鸟的脖子,很长,觉得自己的脊柱都是脖子,就像一串珠子一样。

2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着一口锅,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

3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挂在身上,肩和肘都没了,就剩下硕大的掌了。

4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有裤子老要滑落的感觉。

•先辈把发力比喻为“弹簧”。

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

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

•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

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

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

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

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腿不要直,直则无力。

腿不要太弯,弯则废力。

•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

•力上脊椎,才可不受两腿的束缚。

•掤劲发力时,心气下沉、足蹬地、转膝、拧裆转腰、转胯、旋脊、转背、旋膀,将掤劲从手臂螺旋发出。

•人体的中正就是找到骨头支撑的角度,所谓“空”就是肌肉不用力,骨头支撑。

骨头支撑,从头到尾的肌肉都不用力,就是“气降”。

•上下三盘劲,节节腰中发。

•内劲一卡通:1,推手就想左耳梢。

2,鼻尖、膝尖、脚大趾尖三尖相照。

把鼻尖想像成上嘴唇,脚大趾想像成下嘴唇,两臂想像成筷子,对手想像成肉,上下一扒拉对方就倒。

3,推人不想手,想提膝盖要走路的感觉。

•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未曾动梢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

•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

•发力的规律:放松-贯穿-发力。

•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

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

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

•两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杆之挑着秤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

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站桩训练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

•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

•发力的真正不传之密是“大形过位”,就是步要过人,身要过人,手要过人,整个人要过人,步要过人,前脚要超过敌人的后脚,你的步要把敌人掀起来、趟出去。

身要过人,把自己的重心砸在敌人的重心上,要把敌人砸倒、撞飞。

手要过人,要把敌人打穿、打透,打的是后脑、后心,而不是脸、胸。

•脚踏浮萍,步如猫行。

•任何部位的骨节只要是向回压缩的,就是“松”错了,这个松不是太极的松,而是懈!

•松中少紧必懈,紧中缺松必僵;懈之病因——少紧,僵之病根——缺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

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自然松紧自然力,发与不发在心意。

•一个练习腰胯力及整劲快速有效的方法:面墙而立,屈膝,半弓步,双掌抵墙,足发力,后双手用力前推。

做时,要注意头领百会,脚踩涌泉,中松腰胯,如此只有松的透方能上下拉开命门,虚实腰胯,练出争合之力。

•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

是柔劲, 还要有弹力。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

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功,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

•腰力决不是腰的力量,是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

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

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

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

•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

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

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脊骨要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

•腰脊中正使得脊柱弯曲“拔”直,腰脊成为反弓,成为重要的劲力源泉。

发力时脊柱只要恢复原状,脊椎关节不易受损伤,而且速度快。

•练好腰,要保持腰松、沉、直竖的形态。

练柔劲,要活腰;练沉劲,要塌腰;练发劲,要拧腰并进腰。

一一张迎忠

•拳自始自终,顶劲绝不能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手进三分,足进七分。

•心要占先,意在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挺起,腰须竖起,丹田须运起,自颈自足,一起相贯。

•肌肉要懒、要松,但是骨骼不能随之像散了架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

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灵无比。

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

•肌肉要松沉,骨骼要空漂。

• 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

•逢力必沉,逢沉必转。

•棚劲是杨式太极运化所暗劲的根本,而靠劲则是杨式太极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只有将靠劲练好了,放到其他招式中,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杨式太极中,每式定式都是棉里裹铁、积柔成刚最后吐劲的那个动作,可以多多练习。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

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亚健康!太极拳的身心双修秘籍-杨丽太极拳

太极拳要身形圆运行圆

作者: 叶惠根 太极拳自始至终都是圆运动,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运行的轨迹,都呈现圆活的特点。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