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 太极拳

传统武术之太极拳,全网最全入门学习步骤

时间:2024-10-3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常常看到练拳几十年的人没有入到太极拳的门。

有的还练出来一身的毛病。

看着很担忧,太极拳乃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作为大国,这是我们文化的特色。

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却无法真正的掌握并运用。

虽如此,却改变不了我们向往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极拳正确入门方法。

太极拳入门步骤详解

1、掌握拳理。

太极拳拳理细微,法则严密。

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

例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础上来把握要领。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

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

2、学会站桩。

站无极桩,调整自己的身体,把练太极的要求先练进体内。

如神要守住,心要静,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到丹田。

裹裆敛臀含胸实腹。

舌顶上颚等要求,确实进体,把这些法则及要求都守住了,再进行下一步。

3、走太极步。

走太极步,也叫行桩。

在练习太极步时,法则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但必须守住。

它和站桩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

走时身体决对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平视10米左右。

当然,走行桩有走行桩的标准和尺寸,这些都要把握好。

4、盘架。

太极步练成后开始盘架。

太极步练成给盘架和推手技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盘架时,式子不要贪多,应练好一个式子,没病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式子。

按顶、扁、丢、抗,四病去查找自己。

然后再找放松、舒展、大方、自然。

5、懂劲。

要知道,劲是否来自腰,取劲是否取自脚。

通过脚根送到腿,又送到腰。

通过腰送到臂上。

形于手指等要求要严格的检查自己。

然后再检查自己有没有病式、病手,处处到位,事事得体。

如果都做到了就会脱胎换骨、浑元一气、气敛入骨、三关起动、周身一家、内外合一、阴阳平合、开合自然得体。

这就是就懂劲了,你要接近神明了。

6、推手。

懂劲后,再练习推手。

推手过早会出现很多病手、病劲、病式,时间一长不好改正。

通过推手硼、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来找劲,检查:是否做到”四两拨千斤”,是否劲由内换,舍己从人,是否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是否单重发力然后进入乱环。

推手练习成熟后给技击打下了基础。

7、技击。

无论任何太极拳式,技击和养生都是最高的目标。

两种缺一都是不理想的。

在历史上,高手如云,现在为何练习者多,技击者少。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没达到。

要知道推手不是目的,技击和养生才是最高的目标。

应从每一式,每一手找变化找劲。

硼、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无虚式,式式可打人,式式变化无穷刚柔相济。

只要你找一个功夫好的的老师做指导,按拳理要求认真练,自然会成为太极技击和养生高手。

8、松紧转化技巧。

丹田内转—带动周身的核心劲:内外呼吸—相配合的内气鼓荡劲:阴阳相济—对称劲:顺逆缠丝—螺旋劲:欲左先右—折叠劲:左发右塌—平衡劲:节节贯穿—蛹动劲:首尾相合—三节劲:虚实互换—中定劲; 腰胯为轴—下塌外碾劲:松活弹抖——弹簧劲。

亚健康!太极拳的身心双修秘籍-杨丽太极拳

太极拳要身形圆运行圆

作者: 叶惠根 太极拳自始至终都是圆运动,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运行的轨迹,都呈现圆活的特点。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