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们将一种拳术用匀缓连绵、空松圆活、用意不用力的方式练的时候,才将这种拳叫做太极拳。
太极拳是先有拳后有名,名字是后来安上去的。
为什么要安个太极之名呢?太极与太极拳到底有多少关系呢?
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一,即—件事或一个物,一件事或一个物,因缘而生,且具两面。
缘即无极,无极生太极。
阴阳是二,二就是事物的两面,如刚柔、上下、雄雌、虚头、寒热、显敛、正邪、动静等。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事物,“阴阳者,有名无形”。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讲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者,无极而生”,即一件事或一个物,因缘而生。
“动静之机”,即变化的素材。
“阴阳之母”,即矛盾的两面。
“动之则分”,即矛盾的对立。
“静之则合”,即矛盾的统一。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件事或一个物,因缘而生,它是变化的素材,它有矛盾的两面,矛盾的两面既对立,又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即缘起,自然产生一件事或一个物。
道,即自然规律,缘聚缘散。
一,即一件事或一个物。
“一生二”,即每一事物均有对立统一的两面。
每一件事或一个物都有它的另一面,由两面构成一件事或一个物。
如一枚硬帀有正反两面;一件争斗有二方;一个球有表里二部分等。
二就是事物的两面。
“二生三”,即事物或事物间矛盾斗争,产生新的事物。
事物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有变化就有除旧更新、新生;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普遍规律,有相互作用就有除旧更新、新生。
更新、新生是三。
显然,“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另说。
什么是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讲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不是太极拳理论的精髓。
因为这句话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放之四海皆准,对谁都适用,谁都可以套用。
太极拳率先套用了它,南拳可以套用,拳击可以套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事物皆可套用,是天地人物之通理。
它就像现代人做报告的开场白“女士们,先生们,来宾们,上午好”一样,做报告者皆可套用。
太极拳术的特长是以柔达刚,以柔克刚,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太极拳的练习绝大都是围绕着柔字展开,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空松圆活;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太极与太极拳无多大关联
太极一词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人们都以自己对太极的理解诠释太极。
太极图也一样有不同的版本。
除了谁都可套用的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个人认为太极与太极拳无多大关联,太极非因太极拳而生,中国人会正确理解、练习太极拳,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外国人也会。
太极拳的浑圆劲与太极图呈圆形,太极拳的走弧线、刚柔相济与太极图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有相当的吻合,要说太极拳与太极有关联,这算一个。
尽管太极与太极拳无多大关联,但太极对太极拳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如果当年不借太极之名,而用 “绵拳”“柔拳”“软手”“陈式拳”“杨式拳”“武式拳”“吴式拳”“孙式拳”等名字,很难说太极拳有今天的繁荣。
题好半篇文,名好半事成。
借人们对太极、阴阳、八卦之类心存敬畏,冠太极之名,不能不说是前人的智慧和功德。
太极拳能有今天的辉煌,除了太极拳本身的魅力,太极两字功不可没。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王荣泽 枊连福
责任编辑:锦瑟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