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这样练!
老王,昨天在公园的一角,看见一位老人太极拳的练法,非常独特,没看见过。
师傅也从来没说过。
这位练太极拳的老人,头发花白,可他出拳的速度是快的,年轻人不一定能抵上。
或许,他是长期练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力度。
这大概是传说中,太极拳快练。
以前老王只是听说,没见过。
都说太极拳要慢练,为什么他这样练呢?
练太极拳熟练了,才可以这样快慢自如
师傅告诉他,当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每个动作非常熟练了。
太极拳,就不一定都要慢练。
一是尝试快打法。
即在两三分钟内,打完一套拳。
这是要检验动作套路的熟练程度,下意识反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水平,做好准备。
不求每个动作都准确到位,但是,套路动作必须环环相扣。
这样可以巩固套路整体记忆,印在脑子里。
学套路练一段时间后,是一种必要的、很好的习练记忆方法。
熟练的爱好者,在指导下可试试
二是太极拳爱好者,套路很熟的时候,可以慢拳快打。
这个快,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快,不假思索的快,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在意识里,逐步形成的一种下意识太极拳反应。
这种慢拳快打法,达到巅峰就是出神入化的感觉。
所谓太极拳的神明阶段,不过如此。
如果一招一式都如此,就是可以实际应用的太极拳。
感悟才是太极拳关键
三是太极拳爱好者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此练太极拳。
长期坚持练习,和感悟、理解拳理,是前提。
你知道了吗?欢迎留言交流评论。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