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同为内家拳,尴尬的八卦掌

时间:2024-10-3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内家拳是中华武术的特色,门派众多,而公认的传统三大内家拳通常是指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

三大内家拳相比较而言,太极拳普及最广,形意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八卦掌相比上述两拳,明显声势和群体广度都弱了很多。

八卦掌给人的感觉是难练,真的如此吗?今天简单说一下,我所理解的八卦掌为什么尴尬。

相比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的存在感最低

1、从社会环境上看,八卦掌缺少发展契机。

太极拳是国家将作为中国武术的标志来普及作为全民健身的需要,从传统太极拳改编为适合大众健身的一种健身运动。

虽说改版后的太极拳与原本太极拳差别很大,但无形中,太极拳的发展因国家的扶持,是发展最好的。

尤其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

形意拳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主要得益于李仲轩先生的《逝去的武林》系列丛书,使得形意拳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而八卦掌,无论是官方推广还是民间没有出现一个代表性的人或群体推动,使得八卦掌存在感最低。

2、从入手难度上看,八卦掌入手难度比另两拳难度大。

从入手难度上说,其实真练传统拳,这三拳哪个难度都不低。

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太极入手容易,松松绵绵比划一下,几天就学一个套路就能打着玩了。

对健身为主的人来说吸引力大。

形意拳刚猛,发劲迅捷,对于喜欢技击防身的朋友有直接的吸引力。

八卦掌呢,基本功走圈转掌,动作看起来不难,实际按标准走起来就知道了,曲腿趟泥,拧腰坐胯,周身拧转,全身如麻花一样拧着走,初学者走的摇摇晃晃,别别扭扭,非要花时间熬过基本功不可,很多人转几天受不了就跑了的,大有人在。

因此说八卦掌看人练的好的,也非常潇洒,想学,实际一上手就坚持不下去,自然选择别的拳,然后说八卦掌难,这就造成了一种八卦掌难的论调,不过客观的说,单从入手比较,八卦掌确实要比形意、太极门槛要高些。

我眼中的八卦掌

1、八卦掌入手其实也不难。

上文说了八卦掌入手难,但是我要说,其实也不难。

有几天适应期就好了,得熬过这一关,因为八卦掌把难的放在开头了,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八卦步是练好八卦掌的核心,入手就是在练核心,不像其它拳术,层级那么明显。

其实任何拳练好了都是比较难的,只是八卦掌把这个门槛放靠前了。

而且八卦掌本身非常简洁。

2、八卦掌其实很简洁。

提到太极,核心是八法五步十三势,形意拳呢,三体式五行拳。

而八卦掌,核心就在走圈转掌,转掌有八式,通常叫老八掌。

这八掌,动起来叫转掌八式,不动为定式八桩。

大家都知道,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是什么?桩功。

大部分桩功是站着不动的,而八卦掌的桩叫行桩,站着不动不是终极目标,要把桩融到拳势当中,而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核心就是在行进当中,练习动态桩功。

因此说,行桩是拳术的终极桩功,对此没有概念的朋友可以想象一样,站着不动时挺好,一动起来就散了。

那还练什么了。

而八卦掌一开始就奔着高级目标走的,尽管入手是难了点,但是一上来练的就是高级的东西。

而同时是非常简洁的。

3、八卦掌特点是灵活多变。

八卦掌的套路形式,真的是五花八门,自董祖师以下,二代弟子带艺从师,董祖师因材施教,因此从二代开始,八卦掌风格各异,但是八卦掌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哪一派的八卦,一抬手就知道是八卦门人。

而从师学习呢,基础八卦学完了,就有八卦掌的套路和单操学习,八卦掌始终在一个圈上练习,因此,学完了套路之后,套路还可以拆开打散,随心所欲的练习,不拘泥于原有套路形式。

4、八卦掌强大的健身养生价值。

在如今,健康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武术在如今最主要的仍是健身养生价值,太极拳作为武术的标杆进行全民健身推广,其实同为内家拳的八卦掌,健身养生价值同样强大,而且非常简单,走圈转掌就都有了。

民间有句老话:人老腿先老。

人一上岁数腿脚就不便,腿脚不便就容易摔,很多老年人往往是摔了一跤之后,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八卦掌核心在走,不停的走啊转啊。

腰腿灵活,腿脚骨密度增强,练八卦掌的到晚年腿脚灵便、身法轻灵,得益于走转的功效。

听我师父师叔们回忆,我的太师爷,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杨昆先生,80多岁还能跳一米多高的水泥台玩,这身手很多中年人都比不了。

铁恩方老先生是程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为让八卦更好的为全民健身受益,曾推出八卦走转健身法,让八卦走转成为人人可行的健身方法。

简说八卦走转的价值:

八卦掌走圈转掌,下盘曲腿趟泥,强化腿部力量,增加下盘稳固。

腰胯龙骧虎坐,丹田一坐海底翻,涵养丹田元气,再一拧转,随着不停的走转当中,激发丹田气,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上身向圈中心拧转,空胸实腹,任脉畅通,随着呼吸吐纳,息息归元。

脊椎整个拧转,在左旋右转之中,刺激督脉及周边穴位,因此说走转过程中,就是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

头顶虚灵,目视圆心,锻炼了颈椎、缓解视力疲劳,走转是围着圆圈转,无形锻炼了平衡、协调能力,促进小脑健康。

不同的掌式,锻炼不同的部位,劲力,刺激不同的筋骨、肌肉、穴位。

八卦掌的套路更是灵活,讲究手眼身法步,在不停的走转旋转当中,盘活周身,因此,练八卦掌能极大提高周身关节、韧带、尤其是深层肌肉组织,八卦掌一般有个前缀,叫龙形八卦,或者叫游身八卦。

龙形矫柔灵活,可以想象八卦掌对周身的锻炼有多么强大。

5、八卦掌有很强的防身价值。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武术,即称为武,而不是叫舞,那么技击性,仍是武术的本质。

八卦掌在走转当中,其深层次的锻炼本体,即为强壮之法,此为技击的本钱。

通过技法练到纯熟,应对不同的实际场景。

练至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纵横。

八卦掌的发力加上技法,日常防身足矣。

当然,武术的技击,需要更严酷的训练,一系列的手段才能应用自如。

有道是下多大功夫,得多少功夫。

面对尴尬的处境,我愿为八卦掌的推广尽绵薄之力。

八卦掌也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即投身于八卦掌传习,就希望能尽一份微薄之力。

然而,八卦掌如今的推广普及确实不太理想,我也曾想关注一些八卦掌的公众号,向八卦掌同仁学习,然而,在微信中一搜索,专门以八卦掌为主题的公众号少不说,基本上都已停更,为此,我开通了新的公号:八卦掌铁镯子传奇。

汇总八卦掌优秀文章视频,以后有余力,我也分享一下我所传习的八卦掌的经历、八卦掌的练法、技法等知识。

希望广大八卦掌人和喜欢八卦掌的人朋友也能参与进来,一起为八卦掌的传承推广而努力。

吕良

2022.12.25

亚健康!太极拳的身心双修秘籍-杨丽太极拳

太极拳要身形圆运行圆

作者: 叶惠根 太极拳自始至终都是圆运动,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运行的轨迹,都呈现圆活的特点。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