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形意拳首要在形,形体动作的规范是真正的不传之秘,只有将形的精微练对,才能练出整劲,其次在意,意来自于形又引导形,需将意落于实处,尚云祥所传形意拳是五行拳和五行刀枪棍棒配套来的,练五行拳中必练五行刀,以体会意并将此用于五行拳的锻炼,可很快求得形与意而得整劲!练拳中在不憋气不使拙力的前提下在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的爆发力方能实战中以致用!”
迅猛刚实解析:迅猛即启动快,速度快,丹田擤气助力,刚实即动作中,接触敌身时浑圆六合,浑身整劲如铸,大小关节无打软处。
01
很多人大谈练功、练拳必须从“松”字开始,从“松”字而终。
要从头松到脚,从脚松到头,从左手松到右手,从右手松到左手。
仿佛练功就是练松,要松得全身无一丝力气,松得如枯叶飘落在地,松得如绸似锻,以期“全身透空”······更有甚者,排斥负重等训练,认为一负重和使劲会练僵了,就好像内家拳不练器械一样,刀枪棍棒哪个不是负重,好像那如钢似铁、摧枯拉朽的武功境界只要有个“松”字,就可以不期而至,不练而得。
任何拳术从来不排斥力量的训练,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空手道等等,更有大量的功力训练,而且练完了也没见把身体练僵了,反而更加灵活。
而内家武功更是如此,真传形意中更有与现代体育训练截然不同的内家功力训练秘法,与拳术练功相结合。
神气领起,骨节舒展,节节贯穿;以心行气,刻刻留意;起动轻灵和顺。
重点全在里边,神意毫不外散。
倘能如此,浑身自是不松自松,不展自展。
请问,这时还用顾及浑身是松是紧,是硬是软吗?如一味顾及肢体是否“松”了,是否“松”透了,注意力全在外面,就是求枝叶而忘根本,舍本求末,远离了内家武学之正道。
02
那么,练内家武功有没有“松”呢?有。
但不是练武功的规矩,不是练武的方法,而是练功到一定程度自然经历的阶段,是不求而得的结果,不期而至的境界。
把循正道久练而得的“结果”和“境界”误当做方法和规矩,岂不是缘木求渔!
初练之人,身体是松不下来的,当做规矩硬让他“松”,必失真意。
学者定不知所从。
如能不硬逼其“松”,把注意力全放在里边,放在呼吸上,则正好得不懈不僵,不软不硬,不重不浮,不努不泄,全以神意贯之的中和之象。
刚刚好!久练之后,自然会感到骨节松活之乐趣。
再练之,由松活而和顺,由和顺而顺达,由顺达而柔顺,由柔顺而渐趋轻灵沉实······循阶练去,趣味无穷,渐悟拳道合一之内家正道。
大道至简!
孙禄堂先生精通形意、八卦、太极,并创立孙氏太极拳,可谓内家拳学之代表人物。
他所著《拳意述真》,记述了各位拳学大家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总结,无一人把“松”字挂在嘴边,更无一人强调非松不能练武,练武必得松,而且要松透,全身透空······只是在讲到郭云深先生总结的内功的“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时,才涉及到松的问题。
而且是讲到练功的第三个层次(高级阶段),即炼“化劲”时才讲到“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
虽是神意运用,唯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即到了练武功的松柔阶段(化劲),从内到外都能展现松柔的风姿和趣味的境界之时,也不可“一味地松,彻底地松”,要“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
可见,“松”不是练内功者必须遵守的规矩,而是练功过程中的一个结果,一个阶段。
至于“全身透空”更不是“全身放松,松彻底,松透了”的意思。
那是武功修炼的高级境界——“炼神还虚”阶段。
浑身空空洞洞,毫无牵扯之处,肢体动荡,如风摆杨柳,极其柔顺轻灵;及至用时疾如弩箭激发,锐如铁棍钢斧。
这是武功修炼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最后阶段,这是武学家毕生追求的境界。
“松”是武学修炼追求的“结果”,不是武学修炼必须的“规矩”。
练拳不能把“松”当做规矩硬去放松,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松”字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神意的贯穿上。
身上不僵、不拙,不较劲,和顺就好。
如此练去,逐渐化去后天的僵拙之力,自然得松活和顺之乐趣。
入了正道,功夫自然如春起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该怎么练就怎么练,先不研究“松”的问题。
那么,以后呢?以后也不用研究,因为到了“以后”已经不必研究了。
只有真松了,才能练出内家拳的武技和达到养生的效果。
谁都知道“松”好,练拳松能得圆活柔顺之趣,搏击松能得变化快利灵活之利,但都不是想松就松得下来的。
松只能在久练之后才能得之。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小说,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有一个青年,跟一个水平很高的前辈学赶大车。
前辈先让他练鞭子,每天上千次双手甩大鞭子,双臂由酸而疼,由疼而肿,疼得晚上脱衣服都脱不下来。
坚持不停练,逐渐不肿了,不疼了,不酸了,双臂肌肉隆起,强健粗壮沉实。
坚持不停再练,隆起的肌肉消失了,胳膊又恢复到原来匀称自然的样子。
可力道却有了质的飞跃,轻柔沉重,鞭稍精准。
再烈的马在他手下,一鞭服帖,浑身战栗不敢撒野,于是百里闻名。
虽是小说,却道出武学的真谛。
生动绘出武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渐进历程。
虽然都是“无”,可前一个“无”与后一个“无”相差何止千里之遥!同理,没有武功而模仿的故意的“松”,与武功极高的自然地“松”相差又何止千里,或者本质上就不是一种东西。
这如同尚云祥在晚年说:假如我还有三十年阳寿,还要练三十年刚劲。
这是一个道理,练多了自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个松跟松散的放松有本质的区别,这才是真的松!
形意拳本身就是撑筋拔骨的内功拳,无处不撑拔,练拳初期筋骨不展必然会紧,但需要在不憋气不用拙力的要求下放松身体,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尤其是胸口务必放松,肌肉不要绷紧过度,逐渐筋骨舒展,真劲出现,自然会做到真松。
刻意做出的“松”不是松,是假“松”,不“松”之松才是真“松”。
凡打就要猛狠用力,猛狠用力中的松才是搏击需要的真正的“松”。
就如散打直拳,初练时有力僵硬,熟练时轻松迅猛,再练后运用随心,人之常理耳。
那么,这种松如何得来呢?自然也是从“猛狠用力”中得来。
拳经云:“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柔软无力不配称作“柔”,柔里有刚才是真“柔”,刚里有柔才是真“刚”,刚柔浑然合一。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
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