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形意拳首要在形,形体动作的规范是真正的不传之秘,只有将形的精微练对,才能练出整劲,其次在意,意来自于形又引导形,需将意落于实处,尚云祥所传形意拳是五行拳和五行刀枪棍棒配套来的,练五行拳中必练五行刀,以体会意并将此用于五行拳的锻炼,可很快求得形与意而得整劲!练拳中在不憋气不使拙力的前提下在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的爆发力方能实战中以致用!
迅猛刚实解析:迅猛即启动快,速度快,丹田擤气助力,刚实即动作中,接触敌身时浑圆六合,浑身整劲如铸,大小关节无打软处。
01
很多人大谈练功、练拳必须从松字开始,从松字而终。
要从头松到脚,从脚松到头,从左手松到右手,从右手松到左手。
仿佛练功就是练松,要松得全身无一丝力气,松得如枯叶飘落在地,松得如绸似锻,以期全身透空······更有甚者,排斥负重等训练,认为一负重和使劲会练僵了,就好像内家拳不练器械一样,刀枪棍棒哪个不是负重,好像那如钢似铁、摧枯拉朽的武功境界只要有个松字,就可以不期而至,不练而得。
任何拳术从来不排斥力量的训练,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空手道等等,更有大量的功力训练,而且练完了也没见把身体练僵了,反而更加灵活。
而内家武功更是如此,真传形意中更有与现代体育训练截然不同的内家功力训练秘法,与拳术练功相结合。
神气领起,骨节舒展,节节贯穿;以心行气,刻刻留意;起动轻灵和顺。
重点全在里边,神意毫不外散。
倘能如此,浑身自是不松自松,不展自展。
请问,这时还用顾及浑身是松是紧,是硬是软吗?如一味顾及肢体是否松了,是否松透了,注意力全在外面,就是求枝叶而忘根本,舍本求末,远离了内家武学之正道。
02
那么,练内家武功有没有松呢?有。
但不是练武功的规矩,不是练武的方法,而是练功到一定程度自然经历的阶段,是不求而得的结果,不期而至的境界。
把循正道久练而得的结果和境界误当做方法和规矩,岂不是缘木求渔!
初练之人,身体是松不下来的,当做规矩硬让他松,必失真意。
学者定不知所从。
如能不硬逼其松,把注意力全放在里边,放在呼吸上,则正好得不懈不僵,不软不硬,不重不浮,不努不泄,全以神意贯之的中和之象。
刚刚好!久练之后,自然会感到骨节松活之乐趣。
再练之,由松活而和顺,由和顺而顺达,由顺达而柔顺,由柔顺而渐趋轻灵沉实······循阶练去,趣味无穷,渐悟拳道合一之内家正道。
大道至简!
孙禄堂先生精通形意、八卦、太极,并创立孙氏太极拳,可谓内家拳学之代表人物。
他所著《拳意述真》,记述了各位拳学大家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总结,无一人把松字挂在嘴边,更无一人强调非松不能练武,练武必得松,而且要松透,全身透空······只是在讲到郭云深先生总结的内功的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时,才涉及到松的问题。
而且是讲到练功的第三个层次(高级阶段),即炼化劲时才讲到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
虽是神意运用,唯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即到了练武功的松柔阶段(化劲),从内到外都能展现松柔的风姿和趣味的境界之时,也不可一味地松,彻底地松,要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
可见,松不是练内功者必须遵守的规矩,而是练功过程中的一个结果,一个阶段。
至于全身透空更不是全身放松,松彻底,松透了的意思。
那是武功修炼的高级境界——炼神还虚阶段。
浑身空空洞洞,毫无牵扯之处,肢体动荡,如风摆杨柳,极其柔顺轻灵;及至用时疾如弩箭激发,锐如铁棍钢斧。
这是武功修炼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最后阶段,这是武学家毕生追求的境界。
松是武学修炼追求的结果,不是武学修炼必须的规矩。
练拳不能把松当做规矩硬去放松,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松字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神意的贯穿上。
身上不僵、不拙,不较劲,和顺就好。
如此练去,逐渐化去后天的僵拙之力,自然得松活和顺之乐趣。
入了正道,功夫自然如春起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该怎么练就怎么练,先不研究松的问题。
那么,以后呢?以后也不用研究,因为到了以后已经不必研究了。
只有真松了,才能练出内家拳的武技和达到养生的效果。
谁都知道松好,练拳松能得圆活柔顺之趣,搏击松能得变化快利灵活之利,但都不是想松就松得下来的。
松只能在久练之后才能得之。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小说,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有一个青年,跟一个水平很高的前辈学赶大车。
前辈先让他练鞭子,每天上千次双手甩大鞭子,双臂由酸而疼,由疼而肿,疼得晚上脱衣服都脱不下来。
坚持不停练,逐渐不肿了,不疼了,不酸了,双臂肌肉隆起,强健粗壮沉实。
坚持不停再练,隆起的肌肉消失了,胳膊又恢复到原来匀称自然的样子。
可力道却有了质的飞跃,轻柔沉重,鞭稍精准。
再烈的马在他手下,一鞭服帖,浑身战栗不敢撒野,于是百里闻名。
虽是小说,却道出武学的真谛。
生动绘出武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渐进历程。
虽然都是无,可前一个无与后一个无相差何止千里之遥!同理,没有武功而模仿的故意的松,与武功极高的自然地松相差又何止千里,或者本质上就不是一种东西。
这如同尚云祥在晚年说:假如我还有三十年阳寿,还要练三十年刚劲。
这是一个道理,练多了自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个松跟松散的放松有本质的区别,这才是真的松!
形意拳本身就是撑筋拔骨的内功拳,无处不撑拔,练拳初期筋骨不展必然会紧,但需要在不憋气不用拙力的要求下放松身体,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尤其是胸口务必放松,肌肉不要绷紧过度,逐渐筋骨舒展,真劲出现,自然会做到真松。
刻意做出的松不是松,是假松,不松之松才是真松。
凡打就要猛狠用力,猛狠用力中的松才是搏击需要的真正的松。
就如散打直拳,初练时有力僵硬,熟练时轻松迅猛,再练后运用随心,人之常理耳。
那么,这种松如何得来呢?自然也是从猛狠用力中得来。
拳经云: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柔软无力不配称作柔,柔里有刚才是真柔,刚里有柔才是真刚,刚柔浑然合一。
我们尊重,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
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