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事少而功多”,方法简单而功效大。
熊形理顺臂、肩、头三者的关系,先找一个西瓜,单手托在右肩上。
右手臂搂着,要防止西瓜滚落,手心和肩头要相互照应。
找到这个体会后,就把真西瓜去了,搂着个空气的西瓜,掌心对着肩井穴,掌根对着耳朵,这样腕部就有了一个弧度,自然地向里。
肩膀和手心一照应,大臂、小臂就绷圆了,肘尖不能扬起,要如弓上的箭,在劲上缩着。
要体会出空气西瓜的重量,肩和手心细微地控制着它。
右肩上的空气西瓜有了真实的重量,身体为了维持平衡,左边的腋窝就张开了。
腋窝的开张,是用拳的关键,张开不是无限度,如狗熊夹玉米棒子。
左胳膊是斜垂着的,腋窝一张,手就抬起来,再一夹,手就向前了。
狗熊掰棒子,随夹随掉,所以腋窝的开张也是很灵活的。
如果把夹、张做快了,或者说把腋下的玉米棒子拧一下,拳劲就旋起来了,练好了这感觉,整条胳膊就活了,打拳就能拐弯。
熊形是左右互换,也就是西瓜和玉米棒子互换。
练了熊形,自然就能对“转环崩”(崩拳的一种)有感悟的,我们的拳是一个拳补充另一个拳,一个拳里有所有的拳。
西瓜和玉米棒子,我们叫“虚运一个形”。
其实这秘密,王献之早就讲出来了。
王献之在写字时,王羲之从后面过来,猛地抓他的笔杆,竟然没有抓动,王羲之就说这个儿子掌握了书道的秘密。
书法握笔,指头在笔杆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
手心要像握着一个鸡蛋,下笔时催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字方能力透纸背,如有神助。
不是说王献之写字死扣笔杆,几根指头是抵不住王羲之奋力一拔的力量的,而是说王献之手心虚运出一个形,这个形有了实感,手中的笔别人就拉扯不走了。
王献之练一只手,我们练整个人,形意拳是大书法,这个虚运之形,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有。
形意简单的练法就是练“辶”,这个部首叫“走之”。
“丶”,这一点,就是沉着,拳要先练这个劲,一沉能着上,着上就是一沉。
身子往下一沉,手能着上对方,千招万势都可以这么打人。
有了浑身一沉,看懂八打歌诀,浑身能沉能着。
但做一个死锤子,光锤这一下也不行。
沉下去,还要能起来,但这一起可就凤舞龙翔了,一把锤子变成十八般兵器。
“、”要扯成“廴”——这是身法变化,也是劲催的。
转七星,有了一沉再转,就能从一沉里转出新东西来。
形意拳在“走之”里。
另有一个熊形的要诀——狗熊人立。
狗熊展腰方能立起,肩上托西瓜也要挺腰,才能撑住西瓜的重量。
狗熊人立时,脚跟不着力,使用前脚掌支撑。
重心放在前脚掌上,才能发力,后脚跟是虚的,轻易不实。
习武要先从弱点上练起,从失衡处下手。
一般人都是右重左轻、头重脚轻、前重后轻。
站熊形一开始要体会出自己的失衡,自己搞懂自己,右边重了,便要在左边加力量,或者将右边放松——这是熊形的轻重诀。
唐诗宋词清对联,因为清末要有场大变,人处###中,对平衡很需要,所以出了对联这种奇怪的文体。
熊形正如对对联,左右字字不同,但字字相应,如果相应不上,便有疾病。
校正熊形,正如文人构思对联的情景,身上一分一寸都要对上。
对联有横批,是点睛之笔,左右对上了,精华在头部,站熊形时头部是活的。
熊形最后要集中在两个小腿肚上找轻重。
小腿肚就是毛笔的笔肚,弹性都在里面。
熊形的提顿就是毛笔的提顿,提顿是古人发现的微妙。
天地生万物,也是这一提顿,世间巧到极点的工艺,都是这一提顿。
轻重诀后是水火诀。
水消减火,火消减水,上下、前后、左右要相互抵消,都抵消掉了,就整身和谐了,所谓“为道日损”。
轻重诀只是力感,水火诀是气感。
力感调对了,才可敏感到气,此时的气才可用。
调不好力感,便只有乱气错觉。
熊形要形完气厚,站熊形要有气感,所谓“日久生情,静久生气”。
会觉得上下身、前后身、左右身的气感不同,有清浊、爽腻、温寒的差别,便要让这不同的气感相互抵消掉。
轻重诀凝成一个力,水火诀凝成一团气。
轻重诀和水火诀,关键要在行拳时体味,行拳时的力感、气感更迅速微妙,所以我们不叫打拳,叫打功架,注重的是功。
水火交融,产生风雷。
拳打得很快,也许体内的轻重、水火是缓缓交融的;拳打得很慢,也许身内的轻重、水火交融猛烈澎湃,或是灵犀一动,立时安宁;有时候要强撑硬挺,打开个局面后,再缓和下来。
一咬牙,就海阔天空了。
总之,以内为主,外面出现什么状况,就是什么状况了。
不要死扣外形,死于形下。
由外在形体求内在精神,是刻舟求剑,由内在精神通达外在形体,是一步登天。
西瓜是瓜心最甜美,因为是水火交际处,此处有风雷。
每天吃一口西瓜心,能提神醒脑,顺心顺气,这一口就是最好的营养了。
桃子也好,桃尖外凸,上接天气,桃底内凹,含着地气。
桃花没有味道,有也不好闻,但桃子熟了,气味浓郁如酒,通天地之气,可以感染人。
唐师说,练拳时,电插头插在插孔里,里面得通上——这就是风雷诀。
身体中轴线里得了电流,就能治早衰症了。
水溅到炉子上,“刺啦”一响,这一响就是内功。
这“刺啦”一声,所有的营养都在里面,雷音一响,大地回春,万物一瞬间都有了生机。
有情况,斟酌情况,就峰回路转,体质也就有了转机。
天上的雷也是这一响,形意拳拳谱中凡是提到“雷”字的,都是内功。
见到女孩子,满心欢喜,同时也触目惊心,这也是“刺啦”一响。
内功要动情,无情就无生趣了。
情是情况,动情是出情况,很舒服也很可怕,美妙和惊险同在。
打熊形跟看病似的,病人呆坐,只能看出个大概,得让病人活动一下,出点声,就能看出潜伏的毛病。
同样,光站桩,身体状况还不明显,得活动起来。
练熊形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重病患者,这个身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要很小心地体会自己——这是孔子讲的“慎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怎么了。
让身体先动起来,好坏先不管,但好坏要知道。
我们称孔子为“孔圣人”,他的道理是总括一切学问的,“慎独”二字是孔子死后,他的重孙子思披露出来的,叫“孔门心法”。
练拳要慎独,要像看戏一样看自己的缓急、得失、偏正、冷暖,但不要马上纠正,要像一个观众,不管戏好戏坏,总得由着演员把戏演完。
练拳等于演大戏,高明的戏子在演戏时,就明白自己的好坏了——要学会这个,这是练拳时的用心之法。
此时要身心分离,心把身子放出去。
书法要空抡,在下笔前,要有不落在纸上的动作。
如写一个小字,空抡时大横大撇,是写大字的规模,只不过落在纸上的是一个小字——这是“字”大于形。
练形意一掌劈出,不能仅止于掌上,要力所能及地放出去,这是“意大于形”,是形意拳正常的练法。
而慎独的练法,要身心分离,将意缩成最小,君王退位,百姓自理,让身体自己成方成圆,如特务跟梢,不能惊扰了目标。
诗人观风景会有名句自然涌上心头,其实人与风景之间没联系,无直接作用,但人可以感悟风景。
形意拳是天成的一片风景,要体察它,不能练它。
拳是我练出来的——错,拳是碰到的,冷不丁发现的,意外相逢的,而且永远天外有天。
打形意拳,会觉得自己渺小,人在高山大海前也会自感渺小,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高峰坠石、浪遏飞舟——这种天地间的惊人之举,在形意拳中都有。
大自然里有的,形意拳里都有——这是真话,王羲之是书圣,他说自然里有的书法里都有,圣人是这样见识的,我们凡人也能体会出一点点。
(注1)
书法写在纸上,是有迹可循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无迹可循的拳?这不是玄谈,是最基本的拳理,是我们的起点。
经络不能乱想乱串,乱动心就把身体串坏了。
不要一上来就串经络,我们只做六个方向,不东扯一条线,西钻一个眼,我们是做出一个空间。
没那么繁难,轻重、水火、风雷六个字就可以练功夫,可以一直练下去——这是以功夫从《易经》中验证出来的道理。
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
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
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
我们收徒弟,要在天才戏子中再挑选,也没办法。
宁缺毋滥,得一个好徒弟,真是祖师爷显灵了,不衰你这一脉。
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刻,练形意的人通过练拳,渐渐地就感知天命了,风水相术不用刻意去学,自己想想,就能明白个大概。
形意进入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
什么是慈悲?这个人感知了天命,思维和常人拉开了距离。
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
形意拳到了高级阶段,没有具体功法了,都是谈天说地。
唐师不识字,生活范围窄,但一谈起拳来,也是天南地北的,令人感到很奇怪,他怎么知道的?但他就是知道了。
形意拳不是人教的,是天教的。
我下象棋总能赢,别人说我算路深,其实我一步都不算,全是想当然,这是练形意拳得来的益处。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