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探秘传统武术:咏春拳的实战技巧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咏春拳,以其迅猛的拳法和高效的防御技巧而闻名。

今天为大家深度剖析咏春拳的实战技巧,从招式到心法,让您感受这门武术的精髓所在。

一、中线理念

咏春拳强调守中用中,即保护自己身体的中线,同时攻击对手的中线。

中线是人体的要害部位集中区域,通过坚守中线,能最大程度减少自身受攻击的面积,而攻击对手中线则能迅速有效地打击对方。

二、日字冲拳

这是咏春拳中极具代表性的拳法。

出拳时手臂呈直线,从胸前快速冲出,形如 “日” 字。

日字冲拳动作简洁直接,依靠瞬间的爆发力和短距离的加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连续攻击对手,让对手难以防御。

三、膀手防御

膀手是咏春拳中的一种重要防御手法。

手臂弯曲,以肘部为支点,将力量向上传导,用于化解对手从上而下的攻击。

同时,膀手还能顺势转化为攻击动作,实现攻防一体。

四、粘手技巧

咏春拳的粘手练习旨在培养敏锐的触觉和反应能力。

通过与对手手臂的接触、粘连,感知对方的力量和动向,从而做出相应的防御和反击。

粘手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以达到 “听劲” 的境界。

五、腿法运用

咏春拳的腿法多以低位踢击为主,如正蹬腿、侧踢腿等,目标主要是对手的膝关节、小腿等部位。

这些腿法动作隐蔽、迅速,能够有效地破坏对手的平衡,为后续的攻击创造机会。

六、移步侧身

在实战中,灵活的脚步移动和侧身姿势至关重要。

通过巧妙的移步,可以避开对手的攻击锋芒,同时调整自身位置,寻找最佳的攻击角度。

七、组合攻击

咏春拳注重拳法、掌法、肘法、腿法的组合运用,形成连续不断的攻击节奏。

例如,先用日字冲拳吸引对手注意力,再以膀手防御反击,接着配合低位腿法攻击对手下盘,使对手难以应对。

需要注意的是,咏春拳的实战技巧需要在长期的练习和实战经验积累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自如。

同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将武术用于强身健体和自我保护,而非用于争斗和暴力。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八卦掌老实话: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