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收藏!形意拳劲法,寸劲是什么?

时间:2024-10-3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内劲

内劲是指通过形意拳的站桩、调息和套路的科学演练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识转换方向和随机应变的劲力。

因为其运转是隐藏于内而不显现于外,所以“内劲”修炼时特别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即意识、意念、大脑思维与每一个招式的意思;意与气合,即招式的含义和呼吸要协调一致;气与力合,即呼吸的吐纳与招式的攻防、蓄发要相合,凡进攻要呼气,气到力到,吞蓄要吸气敛收。

内劲的贵在以意识指导动作,以呼吸的吐纳来配合劲力的蓄发,从而逐步提高和驾驶肢体肌肉驰张伸展的机能,提高意到、气到、力到的能力和技巧。

内劲的修炼步骤是由松静入手,以静练气,以松练体,在意的引导下,逐步地将显露于外的刚劲引藏于内,“外柔内刚”即指此意,它是功夫上乘的表现。

2.寸劲(包括寸步)

它被列为形意拳“十六练法”之首。

所谓寸劲,是指进攻动作距攻击目标很近,或者是攻击动作接近目标的瞬间,突然收缩肌肉而爆发的一种短促,刚猛干脆的爆发力,这里“寸”指发力距离极短。

寸劲的应用,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动作加速度的时机,这种“时机”是在进攻对方肢体的着力点被攻击一方肢体的某一部位1~2寸之间,突然加速发力而产生的合劲。

拳谚讲“贴身近打”“打人如亲嘴”“打人就在一寸间”“打人不露形”就是这种寸劲应用的形象概括。

3.整劲

在形意拳门里,特别讲究势要严、门要紧、劲要整,门松劲散必无功。

所谓整劲是指将人体全身各个部位的劲力在瞬间能集到一点的劲力。

整劲大于人体任何一个局部肌肉的伸缩力。

整劲在用于攻击对方时,全身各部位的劲力骤然汇集于攻击的着力点,能够成倍地增加该部的打击力。

若用于防守时,整个肢体各部的劲力在瞬间集中于防守部位,就能极大地增加防守部位的抗击力。

4.丹田劲

丹田劲是一种借助丹田气而配合蓄发的劲,此劲力以丹田为根,劲由此发,也蓄归此处。

形意拳强调丹田运气,力达四梢(指趾)为筋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齿为骨梢)。

丹田气向上运到时经腰达肩,形成肩催肘,肘催手,力达拳掌。

丹田气向下运到时,则经腰形成胯催膝、膝催足,双足犹如大树生根。

蓄劲时,则由四梢之气收归丹田,形成气聚丹田,蓄劲待发的状态。

在修炼形意拳“三体式”桩功时,就要意念集中,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散,硬而不僵,用心体会这种气聚丹田蓄,劲由丹田发的感觉以达到气随意达,力达四梢的境界。

5.蓄劲

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气聚丹田”,但二者又不尽相同。

蓄劲是指把全身各部位的劲力在意识引导下积聚于丹田;敛而不发,以吸气配合,放松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身体的外部形态适度地屈曲,使被收敛的丹田之气好似被压紧的弹簧,有一松即弹之势。

另外,全身放松的肌肉,被屈曲的关节预先拉长,好似肢体为背,以筋肌为弓弦而拉满的弓,有一放即发之势:拳谱上讲:“一身备五弓,以身为大弓。

”指的就是这种蓄劲。

6.发劲

所谓发劲,是指在意念的指导下,将隐蓄于丹田的劲力在瞬间发向攻击目标。

拳谱讲:“出手似箭,变招如电。

”在散手运动中,各种进攻性劲力的爆发过程,都是发劲的具体表现。

发劲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以有意识的“蓄劲”为前奏,蓄而后发,这类的发劲多用于攻击目标相对静止的情况下,如硬气功的表演,这种发劲的过程,要求以呼吸配合积极收缩动肌和协同肌,肢体的外形要适度伸展,出招要快速准确。

另一类的发劲,是以任何一种形态为预备势的“一触即发”这一类的发劲多用于双方的激烈对抗中(例如散打擂台之类)。

形意拳谱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艺,敌手攻来要留意,吞吐化泄随我意,出招牢记两个字,一快一巧是绝艺。

”这种高超的技艺,就是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种发劲,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为发力点,形意拳讲究人体上下左右十四处打人(即肩、肘、手、膀、膝、足、肚、头),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敌不慌,步不空去,招不虚发,但发必准、但去必得。

7.横劲

横劲就是向左右水平方向发出的劲力,如形意拳对练套路“挨身炮”中的“拘马拼”“杂式捶”中的“推窗望月”等等,都是用的横劲。

横劲的发力,必须以腰的拧转来带动上肢的发力,在实际散手中,往往多以横劲来破对方的直劲和竖劲,也可以用横劲来斩击对手的颈项部位。

8.竖劲

指向上发出的劲力。

竖劲一般多用于上肢的攻防。

上肢在发竖劲时,应保持头向上顶,颈项顺达,不可扭曲,同时要松胯屈膝,稳定重心,肩松肘坠,手向上起。

形意五行拳中的“劈掌”的第一个动作“熊形”用的就是竖劲,劲力向上“起如钢锉”其意是掀起对方的重心,使之根基不稳,我则乘虚击之,攻击的瞬间必须要手脚齐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9.直劲

直劲就是一种沿水平线发出的劲力,它是由后向前的冲击或扎刺,例如五行拳中的崩拳,枪术中的扎枪,崩枪,剑术中的直刺等都是直劲的应用。

直劲在发劲的时候,人体的着力点必须朝攻击目标直线出击,紧随力点运动的有关肢节,也要尽量沿此直线伸展运动,崩拳最强调“两时不离助,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

10.螺旋劲

螺旋劲是由人的上体和上肢进行螺旋式运动所发出的劲力,如五行拳中的“横拳”就是典型的螺旋劲。

拳谱讲“起横不见横,螺旋劲打人”。

螺旋劲的劲源在腰,通过旋腰转膀,侧身调膀,而力达筋梢,运用螺旋劲,可以使对方攻击我的直劲沿着我的螺旋弧形动作而化解,我之劲力则可越过对方的防线直通其要害。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孟庆威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