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而搏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以由来也。
本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
以上所述,以其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八极拳名称的来由及武道的宗旨。
自古以来,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搏击术,都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都脱离不了一个总的目标,即天下武功之道的目的是“将人体的能量全部彻底地解放出来,并推向极限。
”
香港著名影星张震习练八极拳
“八极”一词被一个拳种作为名称来使用,是一种非常绝妙的巧合。
“八极”这个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所现,到了汉唐以后更是多不胜举。
“八极”是个古地理概念,从文字上解释“八”为数目字,“极”为顶端之意。
从“八极”一词的整体含义来解释:“八极”为八方极边远的地方,“八方”即八面。
根据地理概念也称内四极、外四极。
内四极系指东、南、西、北,外四极系指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西汉时期的典籍《淮南子·附形训》中有“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又“九州八极之外乃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乃有八极,是其正解。
八极拳弟子实战
“八极拳”的八极与《辞源》中的“八极”一词,词同而含义则截然不同。
八极拳的“八”指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即应敌之意、技术、劲力方面而言。
“极”系指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
即应敌之意、技术、劲力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发挥到极限。
照搬《辞源》中“八极”一词来解读“八极拳”的深奥的意义,显然是牵强附会,借用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的说法猜测推论八极拳名称的由来,显然是不合适宜的。
将阴阳学说与八极拳生拉硬扯显然是张冠李戴,自欺欺人。
老照片:一家两代八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是讲究行气发力的。
官方审定的规定套路《八极拳》中第三节《八极拳拳理》中,对八极拳发力最简单的道理和方法都是不准确的,更不应罗列一些莫名其妙的歌诀匆匆带过,使人们雾里看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拳理能指导拳术的实践码?能作为八极拳理论研究的依据吗?能作为八极拳后人们尊崇的先辈遗产吗?能作为八极拳发展提高的教科书吗?
李书文先生编著的《八极拳谱》中写道:“人之全身内外乃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相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胀,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
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动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极每出手起脚,必将八极融为一气……论呼吸将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者均为内外协调也。
此不仅为技击之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八极拳老拳师
“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于沉实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
忌用强力、僵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各部之协调一致也。
要以气为主,气顺则灵,气逆则滞,故气顺为发自然力之第一要义……”
劲出于顺熟,不出于强力,出强力则滞,巧出于久练,全赖日积月累,久练精熟,即可得心应手,艺精于思,故艺不精熟思则精。
“练功为健身,打拳为致用,身不健则招并无用,故以健身为第一要义。
八极拳为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必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定,招术精熟,方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也。
所谓游余也。
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则外力为无源之水。
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以致用。
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
招术不精熟,必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实身体内外为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以致用。
”
(此文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作者:朱宝德
那么,在李书文之前的八极前辈怎么练呢?这个重任,自然是落在八极小架的肩上。
有人说,小架是练基本功的,八极拳才是高级套路,也有人说,小架就是气功,是专修内功的。
其实,都有道理,但基本就是基石,会决定未来,就冲这一点,我们都不能忽视。
在学拳过程中,练习小架时,一直遵循着“蹲”的原则,老一辈既然强调蹲小架,自有其理。
更何况,还有霍庆云前辈蹲了三年小架后,才最终得到李书文首肯的典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亲身体验一下呢? 在学习动作要领时,小架要每个动作有明显的停顿,后来想,可能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方便蹲吧?因为之前没练过站桩一类,在气功热时,觉得玄乎,也是敬而远之。
所以,就是一张白纸,怎么教就怎么练呗,反正别的也不会啥,既然喜欢,终究是要练嘛。
刚开始练的时候,也没啥特殊的感觉,甚至有些怀疑,这么练有用吗?但还是坚持信则有之,练了几个月以后,开始感觉到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因为小的时候身体不好,才练武术的,基本上是长拳一类的,还有华拳,后来主要练习十二路谭腿,身体是好多了,但力气偏小,尤其是上肢力量弱,故而想重点练习腿法,来弥补不足。
但经过蹲小架,居然发现手劲涨了,觉得有点奇怪,既然有好处,那就接着练吧。
一年以后,身体明显比以前结实,手劲涨了不少,和以前的朋友握手时,他们都很惊讶,毕竟他们都很了解我的过去。
过了若干年,在没有练习过任何辅助功法的前提下,手劲已经异于常人。
因为自己只蹲过小架,所以,不言自明,一切都来源于蹲小架。
虽然不明就里,但事实胜于雄辩,身体各种出乎意料的变化,均是蹲小架的结果。
仔细想想也是,一个人筋骨强壮,气血充盈,不仅是身体健康,劲力异于常人也很正常。
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假以时日,练习辅助功法:搂桩、磕胳膊、摔铁砂掌、刁泥球、拧竹把子等,功力的提升也就自然了。
如果在劲法上,越来越能够掌握八极拳的发力方法,练出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不就是功夫吗?因此,功夫就是内外兼修的功力+技术。
有时候在想,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练的,为啥效果没那么明显呢?有人说是没悟性,有人说是不得法,还有人说是没下功夫,可能各有各的原因吧。
有一个老朋友,之前和我们一起练过一段时间,后来搁下了,现在工作不忙了,又开始捡起来练习。
我就说:“年龄也大了,也没机会去打人了,还是弄个好身体吧”。
便让他练习蹲小架,他说:“之前蹲过了,没啥效果”,我问他:“怎么蹲的?”他答道:“就是数几口气嘛!”我再问:“你数了几口气?”他回答:“11口气呀,不就是数单数吗?”我说:“你试试数21口气?”他不解的问:“21是有什么讲究吗?”我笑答:“不知道,练就是了”。
一周以后,他给我打电话,说是感觉和以前有点不一样,问了几个身体变化的事情,一个月以后再见面,他感慨:“是不一样啊!身体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了”。
我嘱咐他:“坚持每天蹲,起步21口气,慢慢再往上涨,怎么也得坚持一年”。
现在,朋友坚持有半年了,快60岁的人了,身体明显出现旺盛的状态,不仅十分硬朗,手劲也莫名其妙大了。
他逢人就说:“小架好东西呀!一定要蹲21口气”。
数息法,是蹲小架时的呼吸方法,一吸一呼算一口气,蹲的时候每个动作就数数,都以单数为主,1、3、5、7、9、11……,可能大家忘了后面是省略号,就以11口气为标准了。
至于为啥必须是21口气,数字21有什么特殊意义吗?我回答不了,只知道量变才能导致质变,每个动作数21口气,一套小架蹲下来大概40多分钟,我想老一辈一定蹲的比这时间长,这只是个人体会的一个基本起步的数量,连这个数量都做不到,也就难怪练不出功夫了。
其实,小架就是通常说的耗架子,据说霍文柏一蹲架子至少两个小时,恐怕怎么也有百十口气了吧?不仅小架,很多都是数量决定的,如老拳师说:怀抱婴儿至少两万下才能找到感觉等等。
所以不要想那么复杂,容易走火入魔,数息同时也是让人心静的一个手段。
蹲架子,不静心效果极差,还容易走偏,不要去纠结心法及大小周天一类的,顺其自然,静下心去练就好。
我们可以把小架当做气功,毕竟是练呼吸嘛,也可以看做是内功,因为气血运行通畅了,筋骨也强壮了,也有所谓的酸麻胀热的感觉。
但同时,也是基本要领练上身的一个方法,即: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顶顶拔腰、气沉丹田。
蹲小架吧,就从21口气起,去感受一下八极拳的另一翻天地吧。
至于用什么词汇、怎么描述、如何认知是另一码事,单从实际效果来看,面对真正的八极大师,就是一个感觉:劲大的真邪乎! 例如:一巴掌拍死功夫高手,还不止一个;把对手轻松举过头顶,单手抬起汽车轮胎离地不能前行;抓住牛尾巴,牛不能动弹,按住马背,马就趴下等等。
如果还认为以上是传奇故事而已,甚至是传说的话,火车站手握滚梯扶手致使电梯不能滚动,直至彻底卡死惊动维修人员,握你手腕瞬间全身不能动弹等,不仅是亲身体验,也是众多目击者有目共睹的事实。
面对于此,只剩下感叹:功夫大了不讲理! 对于练拳,一直强调“核心技法就使劲法”,练出超出常人的绝对力量,还能随心所欲调动使用,并在对抗中产生碾压对手的降维打击效果,怎么说都有道理。
否则,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只不过这里谈的力量,和通常的力气大不是一码事,是功夫力量,也叫功夫劲,不需要特殊去理解,练出来就知道了,不然总觉得是玄乎。
我们看一些现代搏击比赛就多少明白一些,就像练健美的肯定打不过练搏击的一样,不是一个劲道。
练举重的,如果不配合,也未必能轻松把一个100多斤的成年男性举过头顶。
核心就一句话:你的劲作用在别人身上,要有毁灭性的杀伤力,那才是王道。
功夫的力量,要是和其他力量一样的话,就不用练功夫了,直接练习力量不就行了吗?练习力量的方法很多,传统功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要拿所谓的现代科学套用,贬低传统练法的不科学,反而是我们对传统练法的规律没有掌握,没有认知。
凡是符合普遍规律的就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只是狭义上的范畴,不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即使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感叹,物理学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面,还是很有局限性。
他坦言:我只是爬到半山腰,就觉得已经很高了,但一抬头,看到佛祖坐在山顶,低头看着我笑。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传统训练方法体系,我们到底还能掌握多少?不是不科学,是科学的部分丢失了。
很多时候,都是在掩耳盗铃,譬如:什么是必杀技,不能轻易出手了,不允许挖眼踢裆发挥不出来了等等,说到底,还是功夫不到家,核心技术是空白,和传统武术本身没关系,很多也代表不了传统武术,大部分还是打把势卖艺在新环境下的江湖变形记。
技术还在,功夫还有,但只剩下了情怀,不能解决饭碗问题,传承都困难,究竟谁去挖掘和传播呢?靠民间自发吗?靠体育院校吗?鼓励政策与社会环境,需要时间才能完善,唯一担心的,就怕到时候,客观条件具备了,掌握功夫奥秘的老人家们,已经没有了。
传统武术,真的需要先一个属于自己的赛事,去展现什么才是功夫,什么才是绝对力量,什么才是霸道,什么才是王道。
然后,再突破门派之争,面向全社会,面向现代竞技运动,直至走出国门,以绝对力量之气概走向世界。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