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中华武术--八极拳

时间:2024-10-3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之意,拳谱云,“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

八极拳法之命名,即取其意。

“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

二谓冲破武林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元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明其用。

  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

据拳谱载,清雍正五年,一自称“癞”之云游武林高手至孟村,见15岁之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

吴见来者身手不凡,遂留居家中,随其习艺三年,再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一卷而去。

“癞”与“癖”之真实姓名,何方人士,均无从考查。

雍正十三年,吴方蒲少林寺。

寺之山门内设木人木猴等诸多暗器,进寺者多被其伤,吴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遂名扬江南。

此事传入清宫,被尚武之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知晓,下书召吴钟进京。

二人较技,各持殳,殳端涂白粉,以粉迹定胜负。

吴之殳挑王眉间,粉痕清晰,王未察觉,故“吴神枪”声誉京城,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

  吴钟之侄吴辉庭,太学生,文武兼备,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尊“癞”为一世,“癖”与吴钟为二世。

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

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

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

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

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十五年,吴之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强瑞清协助,续撰拳谱,石印10册。

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

1985年1月22日,在孟村镇成立开门八极新研究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

  八极拳法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荣,吴钟毓,李大中、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曹井田,李树文、强瑞清、马凤图、马英图、吴秀峰、韩会清、李万成、高贵林、吴兆海、丁玉林、霍殿阁、李萼堂、李树森、范青云、马贤达、马明达、吴连枝、冯玉玺、王景祥、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等。

  今之八极拳法,遍及结夏,传至海外。

马凤图、马英图栖身甘肃,传八极拳法于西北五省区;吴秀峰在津授徒数百人;王景祥、田金钟、等人在津,广传八极拳术;马贤达、马明达授艺国内外,其著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沧州尹树春受业于吴秀峰;青县孙福太受业于冯林潮;肖官屯黄玉柱受业于狼儿口张福顺,均传艺于沧州市重点业余体校武术教练。

吴连枝曾一次接待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来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艺、讲学。

1982年,香港《技击》杂志刊载介绍尹宗琦的文章。

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团来沧考察。

  八极拳法之风格和特点明显。

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

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

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

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其动作,取十大象形:龙、虎、熊、鸡、猿、鹏、鹤、鸵、蛇、鹿。

发招进手,以气催力,声助拳威。

其基本功之劲力为十大劲别: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

拳诀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八合肥市拳法有独特呼及练功之术。

行哼哈二气乃其特常。

调气、行气、发威用力之爆发力源于意力相通由放松到发力行丹田之真力。

搂桩、跑板、悬囊乃其基础功。

练功要求定式稳,变式快,刚柔相寓,劲力集中。

  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

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尚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

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

其手型,除掌、拳、勾、外,吴秀峰为便于农村青少年习练者记忆,以浅入深出原则,以常用工具为名称,创编手型,即以槌、瓦、斧、杆、刺、叉、锛、镰、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

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

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

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

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张之八极拳法定由孟村镇所传,但他从未说其师之姓名。

其徒孙李福岐于1989年2月自办精英武术社,习艺者百余。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

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

  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

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总之八极拳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优秀拳种,我们应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八极拳传人简介

  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

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在我国武坛的拳术中,八极拳以刚、猛、狠、快而著称。

早期主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后传人天津、北京和东北、西北等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系清雍正年间,一位自称癫的云游高僧传于山东海丰庄科村吴钟、安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90岁,是八极拳在河北省沧州孟村之祖也。

  吴传其子吴永、吴荣为二代。

又传吴坤、吴恺、李大中、张克明为三代。

张克明传黄四海为四代。

黄四海传其李书文、王钟铨为五代。

李书文传其侄李善堂、霍殿阁、张德忠、张芝霖、高喜臣、许家福为六代。

霍殿阁传其侄霍庆云等、许家福传鲍有声、吴坤、王绍先、杨国茂、曹彦章、张孝先为七代。

  鲍有声(1911-1997),于1931年南京运动会获武术比赛中量级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

1932年全国第二次国考,获枪术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

1933年在上海运动会上,夺取中量级第二名、枪术第一名。

1934年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获大劈挂掌第一名,获奖品宝剑1口、金牌1枚。

  鲍有声传其子鲍雅军、鲍雅齐、刘殿世、王世泉、赵有、赵泰安、陈生、钱振、为八代。

曹彦章传梁宗正、单英杰、崔杰、崔颖、戴建华、倪泽超、朱亚庭、仝彤、曹勇为八代。

王世泉传张鹏举、张利等为九代。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八卦掌老实话: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