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之意,拳谱云,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
八极拳法之命名,即取其意。
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
二谓冲破武林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元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明其用。
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
据拳谱载,清雍正五年,一自称癞之云游武林高手至孟村,见15岁之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
吴见来者身手不凡,遂留居家中,随其习艺三年,再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一卷而去。
癞与癖之真实姓名,何方人士,均无从考查。
雍正十三年,吴方蒲少林寺。
寺之山门内设木人木猴等诸多暗器,进寺者多被其伤,吴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遂名扬江南。
此事传入清宫,被尚武之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知晓,下书召吴钟进京。
二人较技,各持殳,殳端涂白粉,以粉迹定胜负。
吴之殳挑王眉间,粉痕清晰,王未察觉,故吴神枪声誉京城,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
吴钟之侄吴辉庭,太学生,文武兼备,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尊癞为一世,癖与吴钟为二世。
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
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
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
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
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十五年,吴之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强瑞清协助,续撰拳谱,石印10册。
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
1985年1月22日,在孟村镇成立开门八极新研究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
八极拳法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荣,吴钟毓,李大中、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曹井田,李树文、强瑞清、马凤图、马英图、吴秀峰、韩会清、李万成、高贵林、吴兆海、丁玉林、霍殿阁、李萼堂、李树森、范青云、马贤达、马明达、吴连枝、冯玉玺、王景祥、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等。
今之八极拳法,遍及结夏,传至海外。
马凤图、马英图栖身甘肃,传八极拳法于西北五省区;吴秀峰在津授徒数百人;王景祥、田金钟、等人在津,广传八极拳术;马贤达、马明达授艺国内外,其著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沧州尹树春受业于吴秀峰;青县孙福太受业于冯林潮;肖官屯黄玉柱受业于狼儿口张福顺,均传艺于沧州市重点业余体校武术教练。
吴连枝曾一次接待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来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艺、讲学。
1982年,香港《技击》杂志刊载介绍尹宗琦的文章。
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团来沧考察。
八极拳法之风格和特点明显。
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
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
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
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其动作,取十大象形:龙、虎、熊、鸡、猿、鹏、鹤、鸵、蛇、鹿。
发招进手,以气催力,声助拳威。
其基本功之劲力为十大劲别: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
拳诀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八合肥市拳法有独特呼及练功之术。
行哼哈二气乃其特常。
调气、行气、发威用力之爆发力源于意力相通由放松到发力行丹田之真力。
搂桩、跑板、悬囊乃其基础功。
练功要求定式稳,变式快,刚柔相寓,劲力集中。
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
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尚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
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
其手型,除掌、拳、勾、外,吴秀峰为便于农村青少年习练者记忆,以浅入深出原则,以常用工具为名称,创编手型,即以槌、瓦、斧、杆、刺、叉、锛、镰、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
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
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
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张之八极拳法定由孟村镇所传,但他从未说其师之姓名。
其徒孙李福岐于1989年2月自办精英武术社,习艺者百余。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
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
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
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总之八极拳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优秀拳种,我们应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八极拳传人简介
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
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在我国武坛的拳术中,八极拳以刚、猛、狠、快而著称。
早期主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后传人天津、北京和东北、西北等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系清雍正年间,一位自称癫的云游高僧传于山东海丰庄科村吴钟、安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90岁,是八极拳在河北省沧州孟村之祖也。
吴传其子吴永、吴荣为二代。
又传吴坤、吴恺、李大中、张克明为三代。
张克明传黄四海为四代。
黄四海传其李书文、王钟铨为五代。
李书文传其侄李善堂、霍殿阁、张德忠、张芝霖、高喜臣、许家福为六代。
霍殿阁传其侄霍庆云等、许家福传鲍有声、吴坤、王绍先、杨国茂、曹彦章、张孝先为七代。
鲍有声(1911-1997),于1931年南京运动会获武术比赛中量级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
1932年全国第二次国考,获枪术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
1933年在上海运动会上,夺取中量级第二名、枪术第一名。
1934年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获大劈挂掌第一名,获奖品宝剑1口、金牌1枚。
鲍有声传其子鲍雅军、鲍雅齐、刘殿世、王世泉、赵有、赵泰安、陈生、钱振、为八代。曹彦章传梁宗正、单英杰、崔杰、崔颖、戴建华、倪泽超、朱亚庭、仝彤、曹勇为八代。
王世泉传张鹏举、张利等为九代。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