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很少有人知道咏春有两套拳,除了叶问打的那一套,另一套更为厉害

时间:2024-10-3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起咏春拳,大家都不陌生,《叶问》系列、《一代宗师》等影片让咏春拳走进了大众视野。

叶问、李小龙师徒的故事,更是在民间传为佳话。

不过,大众所认识的咏春拳,多半都是以叶问为代表的那一套拳,严格来说叫做佛山咏春拳,也叫正身咏春。

相对应的,很少有人知道咏春有两套拳,除了叶问打的那一套,另一套更为厉害,其叫做古劳咏春拳,也叫侧身(偏身)咏春。

这一套拳的创立者,就是咏春拳传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咏春拳王”——梁赞。

说起来,他还是叶问的师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咏春拳王”,和他所创立的古劳咏春拳。

咏春拳起源

说到咏春拳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言。

为了满足大众喜闻乐见的猎奇心理,这些传言多少都带有一些江湖传奇的成分,流传下来好些不同的版本。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咏春拳是为了纪念其创始人严咏春而得名。

严咏春是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根据叶问遗稿记载:

“时先师(严咏春)年已及笄,有当地恶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

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师太所洞悉。

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

咏春随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练。

技成乃约恶霸比武,卒将恶霸击倒。

自此五枚云游四方,临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待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

综合历史事实,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师太也。

五枚师太是何许人也?按考据人士所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乃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

是否真有其人我们暂且不论,总之根据民间传言,说是清朝中期,朝廷忌惮少林一派的强盛,于是勾结寺僧,里应外合,放火烧了福建莆田南少林。

而五枚师太正是当时南少林的长老之一,寺院被烧之后,五枚师太出走到大凉山一带,才有了上述传授武艺给严咏春的故事。

五枚师太当时教给严咏春的拳术,是白鹤拳。

有一天,严咏春在山上自行练拳,偶然间看见一蛇一鹤相互搏击。

蛇鹤施展各自的身形,攻守交错,争斗不息。

严咏春在一旁仔细观看,并默默记下双方的身形姿态和招式战术。

最后,这场搏击战以鹤击败了蛇而告终。

严咏春回去以后,悉心钻研,将蛇鹤双方的身形和战术加以变化,取长补短,融汇于自己所学的白鹤拳当中,自创出一套全新的拳法。

后来经过五枚师太的修正,拳技大成。

严咏春请五枚师太为此拳术命名,五枚师太就借严咏春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发展和梁赞其人

师祖严咏春后来成了婚,将咏春拳传给了丈夫梁博涛。

两人没有子女,于是过继了梁博涛的侄子梁兰桂为子,传授其武艺。

梁兰桂长大以后,到了佛山,传艺于黄华宝。

黄华宝是“红船”中人,与梁二娣等人为伍。

机缘巧合,南少林的至善禅师当时也混迹于红船之中,与二人相识后,将南少林绝技六点半棍传给了梁二娣。

黄华宝和梁二娣相互切磋学习,各自取长补短,由此,佛山咏春一派基本成形。

佛山咏春(即正身咏春)以“小念头”(基础拳术)、“寻桥”(防守套路)、“标指”(进攻套路)为拳路,以六点半棍为长兵器,以双刀为短兵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术体系。

这个时候,我们的“咏春拳王”还是一名少年。

梁赞,又名梁德荣,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原籍广东鹤山古劳东便坊。

其父梁志,曾考取进士,后不愿沉浮于险恶官场,便辞官回乡,于佛山经营绸缎生意。

梁志虽然无心仕途,却仍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饱读诗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于是重金聘请教书先生在家乡古劳教导儿子梁赞读书。

十多岁的梁赞少年心性,不爱读书,经常跑去看人家舞狮子、练功夫,时不时地在外面打架闹事、惹是生非。

教书先生责骂多次,无奈屡教不改,一气之下便收拾行李回佛山去了。

梁志没有办法,只好把梁赞接到佛山,自己管教。

佛山这个地方,地处广州交通要道,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

人民为了自保,一直以来就有习武防身的传统。

清朝中晚期,佛山手工业受到西洋货物的冲击,许多人纷纷失业,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各行各业都争相聘请武师教授武功,导致当时的佛山武馆林立,习武者众多。

梁赞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自然一心想要学武。

可是父亲不同意,他就偷偷地跑去跟一些坊间师父学拳。

十六岁那年,梁赞跟着父亲回乡过年,路上遇到了劫匪,要抢夺父子俩随身挑担的财物。

梁志吓得手足无措,眼看着多年的积蓄就要付之东流。

这时候,只听见梁赞大喝一声,使出在坊间学到的招数,仅凭一条湿毛巾就打落了劫匪手里的刀,然后三两下把歹徒打得落荒而逃。

从这以后,梁志便改变了初衷,不再反对梁赞习武

不仅不反对,他还重金聘请了名师来传授武功。

梁赞先后学了洪家拳、刘家拳等,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武学基础。

正所谓“同姓三分亲”,在梁赞十八岁的时候,由父亲(一说是“悦安社”拳师梁锡佳)引荐至红船梁二娣门下,学习咏春拳。

两年以后,梁二娣把能教的东西都教完了,又觉得梁赞是学武之才,就把梁赞引荐至黄华宝门下。

黄华宝本也是鹤山人,跟梁赞是同乡,于是悉心传授。

梁赞也果然是天赋异禀之才,深得其奥妙,武艺已入化境。

据梁赞遗著《咏春妙手》记载,黄华宝感念梁赞天赋过人,将来定能光大门户,于是就对梁赞说:你师祖严咏春虽已老迈,但尚在人世,你愿随她学艺,更上一层楼吗?

梁赞自然满心应允,于是跋山涉水,按照黄华宝给的地址找到了师祖严咏春。

梁赞说明了来意,严咏春要求梁赞留下学艺,三年内不许回广东。

梁赞答应了,于是随严咏春学艺,最终习得真传。

相传,这三年内,梁赞所修习的,正是后来由他创立的古劳咏春(侧身咏春)的对拆身法和內炼养气的功夫。

再后来,梁赞决意把师从梁二娣、黄华宝时候学到的南少林跌打医术学以致用,就在佛山筷子街开设了“赞生堂”药店,专治跌打损伤。

梁赞医术高明,享誉佛山。

除了医术高超以外,梁赞的名望还来自于其精湛的武功,和路见不平仗义相助的秉性。

他本人也喜好交游,人缘极好,人们都亲切地叫他“佛山赞先生”。

光绪年间,梁赞在赞生堂内收徒教拳,将咏春拳发扬光大,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宗师。

“咏春拳王”

江湖上流传着关于梁赞的许多逸闻,虽未必见于史料记载,然而众说纷纭,不啻为一代咏春宗师的脚注。

梁赞威名远扬,并不是因为开馆授徒。

事实上,他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武馆,只是在其经营的“赞生堂”药店教授武功。

他的名声全来自于真拳实脚的比武,梁赞一生许多次与人比武,从无败绩,在武林中声名赫赫,被誉为“咏春拳王”。

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梁赞为了能博取名家所长,曾经在赞生堂门前挂了一根木棍,旁边写道:

“如有人愿作友谊式交换武技及棍法,十分欢迎。

倘有人将我手棍击落,赏纹银五十两,能将我打败,赏纹银一百两,若不能取胜,无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自由离去。

然而,这一根木棍一挂就是三年。

原来,大家深知梁赞武艺超群,都不愿意自讨没趣。

到了第四年,来了一个年轻人。

此人名叫黄飞龙,自幼跟随身为峨眉派嫡传弟子的父亲习武,学到了父亲的毕生绝学,一手盘龙棍法在江湖上也是赫赫有名。

黄飞龙来的时候,那张无人问津的字条早就被梁赞收起来了,只有那根木棍还挂在门口作为招牌。

黄飞龙也不为什么纹银而来,他知道只要打败了梁赞,自己就能名扬千里,也能在佛山开武馆收徒弟了。

所以不管梁赞怎么谦虚,他都坚持要跟梁赞一较高下。

这一场比武,两人各显绝技,打得十分精彩。

要说的话,黄飞龙此前走南闯北,与人比武也从来没有输过,算得上是武艺高超之人。

怎奈何毕竟还是梁赞技高一筹,招式间挑落了黄飞龙手上的棍子,这才结束了比试。

黄飞龙头一回栽了跟头,又懊恼又心有不甘,迟迟不肯离去。

梁赞呢,一向不愿意和人有过节,为了让黄飞龙心服口服,于是施展内力,将七枚山榄钉入茶台桌脚,然后操起手棍连演七度手法,将七枚山榄的榄核一一点得粉碎,茶台却纹丝未动。

黄飞龙也是个武学行家,一看这光景,心里清楚这一手武功极为高深。

这棍子要是打在人身上,从外表看不出异样,但其实内伤极重,根本无可救药。

他这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于是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地。

梁赞也赶紧把他扶了起来,两人从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古劳咏春

梁赞中年以后,时常回乡住上一段时日。

那时,他已经创出“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桥”等技法,也就是后来侧身(偏身)咏春的要点。

而古劳咏春这个名称,其实是外乡人为了区分梁赞早期传授的佛山咏春,从而这样命名的。

对于侧身咏春拳的传播和发扬,功劳最大的要数王华三。

王华三是古劳龙溪西便坊人,因排行第三,故而人称王华三。

王华三跟随梁赞习武,相传有两个版本。

其一,王华三趁梁赞回乡教授武艺之时,欲拜梁赞为师,却遭到了拒绝。

但他意志坚定,自己做了一个木桩,整天苦练不止。

有一次梁赞外出散步,见到此情此景,被其苦心打动。

梁赞又经过明察暗访,得知王华三乃是正直之人,于是收了他为徒。

其二,王华三初次拜师被拒绝之后,就每晚爬上围墙偷师。

记得了招式,就偷偷到树林里练习。

几个月后,梁赞让人把王华三找来,对他说:“我早知道你偷学之事,现在把你学到的东西练给我看看吧。

王华三没有办法,只好把偷学的功夫使出来。

梁赞看了,觉得他是个练武的人才,又看中了他勤奋苦学的坚持,于是正式收他为徒,重新纠正了他那些偷学来的手法。

最初,梁赞传授徒弟的都是正身拳,他的传人当中,梁照、梁光华、易英等人在学拳时,学的也都是正身拳那些套路,黏手对拆也都是一出一入的正身拆法。

后来,王华三加入,由于王华三身材矮小,体重只有九十多斤,在跟有七年洪家拳功底的易英对拆时,根本占不到便宜,一接手就被制住,动辄就被放出几米以外。

于是王华三找到师父,苦苦哀求,梁赞这才把看家本领传授给他。

梁赞根据王华三的身形,结合自己一生习武的经验,传授给他“以闪为进”的三角马及侧身马,发挥其体形特点,运用“上箝肘,下箝阳,吞吐浮沉短胜长”的身形步伐,形成了别出心裁的侧身咏春。

自此以后,王华三与师兄对拆,终于可以打成平手了。

梁赞传艺有一个准则,即“妙技不可不传(以免失传),又不可妄传,恐传歹人,滋生祸端。

大姓、强族、暴戾横蛮之人不可传,小姓、弱族而品性纯良者才可传授。

当时的古劳龙溪,古、劳、冯三姓是大姓,王姓等其他姓氏则为小姓。

最初,梁赞是反对把咏春拳传给古、劳等姓氏的,但后来由于各种姻亲关系,最终由王华三把咏春拳在古、劳、冯三姓中广泛传播开来。

王华三深得师父真传,在梁赞的八大弟子中境界最高,培养后人又不遗余力。

其中第一位传人林伯长还曾经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贴身保镖,历经多次生死决斗。

最为惊险的一次,是遭到清廷杀手的追杀,林伯长背负孙中山先生跳过围墙,才得以虎口脱险。

结语

咏春拳源起于五枚师太,由严咏春开创,经梁赞发扬光大。

梁赞中晚年在家乡古劳创立并传授了侧身咏春,世人称之为古劳咏春。

而他早年在佛山教授的一脉弟子,又以陈华顺为代表,开枝散叶,广传后世。

陈华顺的弟子当中,就包括了如今妇孺皆知的叶问。

后世有云: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一代宗师梁赞,为咏春拳的完善与传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从佛山到鹏城,梁子权与咏春拳的不解之缘

  近日,咏春拳(梁赞系)的代表性传承人梁子权,在深圳一品堂梁子权咏春国术馆接受了采访。

作为叶问的徒孙,梁子权自1995年起便追随叶问的早期弟子伦佳,系统地学习了佛山咏春拳,并完整地继承了佛山咏春拳的全套训练系统。

多年来,他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传承。

梁子权采访照  梁子权自幼便对武术怀有浓厚的兴趣。

1995年,他正式拜入伦佳门下,开始系统地学习咏春拳。

伦佳作为叶问的早期弟子,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深厚的武术理论功底,对梁子权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佳的悉心教导下,梁子权逐步掌握了咏春拳的精髓,无论是拳法、腿法还是兵器。

  除了跟随伦佳学习咏春拳外,梁子权还得到了另一位叶问弟子黄朗的指点。

黄朗在咏春拳理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梁子权的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两位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梁子权的咏春拳技艺日益精进,成为咏春拳(梁赞系)的重要传承人。

梁子权练习咏春拳 肖遥 摄  2000年,梁子权决定离开佛山,带着咏春拳(梁赞系)来到深圳。

梁子权创立了“一品堂梁子权咏春国术馆”,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和传承。

国术馆不仅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更培养了一批批咏春拳的传承人。

梁子权与徒弟练习。

肖遥 摄  梁子权谈到,作为广东省非遗教育研究院咏春拳导师,梁子权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他积极参与咏春拳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动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将咏春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武术。

  在“一品堂梁子权咏春国术馆”,梁子权不仅教授学生咏春拳的基本功和套路,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他强调,咏春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自卫和健身的方式。

通过学习咏春拳,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自卫能力,还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除了技艺传授,梁子权还注重将咏春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融入教学中。

他常常给学生讲述咏春拳的历史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咏春拳的深厚文化底蕴。

  编辑:肖遥审核:黄振刚

90年达咏春拳实战真实影像,速度快如闪电,吊打职业拳王

90 年代咏春拳实战,速度快如闪电吊打职业拳王。

说说咏春拳的厉害之处! 1. 谁说咏春只是花拳绣腿?直到看了国外咏春教练擂台对决拳王,我才终于明白中华武术究竟有多博大精深。

2. 面对拳王的踢馆,咏春大师毫不慌张,多次使用小寸拳直接将拳王打得连续后退。

3. 接连受挫后,拳王也毫不含糊,提着拳套就是一顿输出,结果全被咏春拳大师化解。

4. 在拳王即将倒地之时,咏春大师更是狠狠甩出一拳,动作之迅猛,如果不是慢放根本就看不见。

5. 二人起身之后,拳王再次向咏春大师冲去,试图攻击咏春大师下盘,可动作过于危险,当即被旁人制止。

6. 从二人动作其实不难看出,双方实力均相当强悍。

咏春大师虽没有实战经验,但凭借快速转化的招式愣是抗住了拳王多次进攻,甚至在进攻的空隙中,咏春大师多次完成击打动作。

7. 如果这是正规拳击比赛,咏春大师虽无法 KO 对手,但绝对能凭借点数优势直接取得比赛的胜利。

反观拳王虽招式凶猛,但对咏春大师毫无杀伤力,每次都能被咏春大师躲过知名攻击。

8. 看完职业拳手与咏春大师的决斗,我终于明白中国传统武术并没有那么不堪,只是现如今的假大师让更多人对传武有了曲解。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